怎么观察吸筹?
吸筹的重点观察对象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底部的供应最终耗尽。这是整个吸筹过程的主线,一切的量价行为都围绕着这个主线。如果我们没有看到供应耗尽的现象,而是看到浮动供应依然存在,那么这个吸筹过程仍然没有结束,股票也就没有准备好进入上涨阶段。
第二阶段股票处于震荡交易区,这是吸筹活动进入拉锯阶段。为什么要经过震荡区?因为主力资金需要时间吸收足够的筹码。这个震荡区也为即将形成的牛市建立一个平台。在这个阶段,主力资金的主要任务是控制价格上涨以便大量收购低价股票。这个区间的早期,价格波动和成交量较大,随着行情渐渐向前发展,价格波动和成交量逐渐减小,这是因为随着主力资金的不断收购,供应越来越少。当主力资金快结束收购的时候,他们会测试市场上是否还有浮动供应。他们的测试方法包括:终极震仓(TS0)和终极弹效应(Spring),以确认扫清最后的供应。
吸筹过程中的供求关系
在第一阶段,供应大于需求,但是恐慌抛售已经表明需求在慢慢吸收供应。成功的二次测试说明股票的供应在慢慢耗尽,而需求一直保持优势,熊市到这里暂时中止。在第二和第三阶段,供求基本处于平衡状态,但是因为主力资金是需求方,一直在吸收来自大众交易者的供应,导致需求在慢慢变强,供应在慢慢耗尽。特别是在第三阶段,S0S 和 J0C 表明需求已经超过供应,占了绝对优势。
吸筹中的进场首要原则是:必须在震荡区的右手边进场,也就是在测试过程确认吸筹之后。我们看下面的示意图。
第一个进场位置:SOS/J0C之后的回测,这是最安全的进场位置。图中2和3的位置。唯一要求是:回测过程必须是短K线和低成交量。不管哪种方式进场,关键是进场以后的风控。我们之所以进场做多,是因为看到了上涨趋势秩序的信号,比如说高支撑,或者创新高之后的低量回落。从入场做多那一刻起,后面的所有量价行为必须证明需求强供应弱。量价关系怎么证明这一点呢?就是进场后看到三高和量增,然后低量小幅回落。(这里会有人问到怎么看出是小幅回落,怎么看出这个回落停止了。这里就用到了停止行为,一个波段的停止,我们要看到停止的那个动作,比如 Spring,努力没结果,等等。)
第二个进场位置:如果是终极震仓(TS0)出现,可以在后来的二次测试进场。终极震仓的进场方式和带量的弹簧效应是一样的,都是等二次测试,确定供应耗尽再进场。
无论哪种方式进场,进场后必须看到价格和成交量递增的现象(三高),这种现象表明需求持续大于供应,也是对你进场的肯定。如果进场后看到放量阴线出现,这是遇到了大量供应,应该立刻离场,然后等上涨的秩序恢复后再进场。
主力资金迫使大众交易者出货的方法
为了能够吸筹更多的股票,他们在正常市场交易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开始使用一些他们的技巧。比如制造枯燥无味的行情,或者震仓,有时候两者并用。
主力资金迫使大众交易者抛售的过程是这样设计的:大众交易者首先受到市场上恐慌抛售的打击,慌乱卖掉股票。然后市场进入一段极其冗长枯燥的震荡区交易,这种行情在折大众交易者的心理,他们此时盼望价格能够回升。但是在区间内,每次价格稍有回升,立刻被主力资金打压下来。这种总是上涨失败的行情使大众交易者绝望,他们最后选择无奈离场。主力资金使用了这两个方法后,确实迫使大部分大众交易者投降(卖出股票),但是还有部分大众交易者在坚持死扛,于是主力资金使用震仓方法。他们的想法是让价格迅速跌穿所有支撑(恐慌底线),摆出价格会继续大跌的姿态,让最顽固的大众交易者因崩溃而抛掉股票。通过以上几个策略,市场的供应逐渐稀少。
如图2.5所示,股票向下突破左上方的震荡区后,直线下跌,中间没有碰到大的需求抵抗,不少大众交易者被套牢在顶部。他们看到价格大跌后,在惊恐中盼望价格能尽快涨回来,这样他们能够少亏或者不亏地离场。主力资金非常清楚他们怎么想的,但是现在不会让价格立刻上涨,把被套的大众交易者解救出来。相反他们会在更低的价格使用疲劳战术和震仓,让大众交易者陷入恐惧和绝望,最终以低价割肉离场。
第二阶段案例(一)
从供求关系角度观察底部的形成过程。底部的开始,是从没有需求到有需求的过程。底部的形成,是需求持续保持力度而供应不断减少的过程。最后到吸筹结束的时候,市场进入了供不应求的秩序。基于这种逻辑去看图,就能看出供求双方的节奏,直到发现我们所需要的供求关系出现(供应耗尽之后需求增强)。
每一个市场行为背后都有故事,我们事先把这些故事发展的脉络理顺,然后让市场去证实这些故事。用这种方法就掌握了市场内在的那条线,所有的判断和操作都是沿着内在的这条线,避免了被表象牵着鼻子走的操作。这种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对于原来以表象为主要判断依据的投资者而言是一种重大转变。当然,从尝试使用这种思维到形成习惯需要一段过程。根据以上描述,我们先看一下中国神华日线这个案例。在分析行情之前,我们首先
要想分析底部,首先要确定下跌趋势结束。怎么能够看出下跌趋势结束?前提是导致价格继续下跌的动力出现(供应)大幅减小的现象,然后价格不再继续下跌了。
要想知道吸筹是否开始,支撑必须成立,怎么确立这个支撑?
怎么知道吸筹还没有结束?怎么看出浮动供应还没有清除?
什么现象告诉我们吸筹已经结束?高支撑?J0C?震仓?
我们应该关注主力的哪些行为?他们使用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吸筹。
供求的转变过程。整个吸筹过程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是供应什么时候完全耗尽,而且真正的供应耗尽不仅是在底部,而且要在接下来的上涨过程当中维持供应不足的状态,这样才能保证价格真正进入了上涨阶段。
如图2.6所示,2018年7月中旬到达底部。中国股市的特点,是经常看不到明显的恐慌抛售,但是没关系。因为我们关心的不是表象,而是市场自身行为和供求关系。我们只需在底部运行的过程当中,看到供应逐渐枯,而需求推动价格持续上涨的现象就足够了,并且价格出现了持续上涨之后供应依然不足,就构成了上涨趋势所需要的秩序。
6月下旬到7月初,市场经历了一段超卖行情。观察超卖行情很简单,就是一路下跌没有遇到强的需求阻挡。图上就是 A到 B阶段。
·能够拦住一段下跌行情的市场行为是成交量行为,因为成交量代表着资金量。B的量价行为给我们的市场信息是,趋势背景中由没有需求阻挡到有需求出现,并截住了下跌。
·所说的超卖行情,是把不该出的货也跟着这一波恐慌出掉了。这种现象必然增加了市场的供应消耗,造成一段时间内供应真空现象。供应真空造成了当时的市场需求无法满足,导致价格开始上涨。这次上涨的质量还是不错的,因为我们看到价格的持续上涨和稳定的成交量。
·B的量价行为及随后的持续稳步上涨,我们可以判断市场已经出现了需求,或者说已经初步有了买家的人气。这种情况是下跌秩序当中不应该有的。B本身给了被套大众交易者希望,特别是后面的反弹让他们希望增强,那么 B的底部就是这些人的心理底线,一旦突破,会产生新的慌抛售。
超卖遇到巨量拦截,很显然,需求已经有能力克服供应,这是背景转变的信号。
C是这次需求所能够把股票推到的最高位置,要想继续上涨,在C的上方必须有新的需求,否则股票依然在TR当中。下面我们观察B的支撑是否依然有效。怎么看出有效?首先,我们期待价格在空中停止,产生高支撑,如果回落量是递减的,说明供应在前面的恐慌抛售当中已经耗尽。如果没有在高支撑出现停止行为,我们期待的最后一个支撑就是B的底部价位。
价格回到了B的支撑价位,成交量低说明供应减少,这是反弹的市场行为依据。这个事实告诉我们会有反弹。但是价格迅速创新低,然后返回,明显的震仓行为,再一次消耗了大量的市场供应,这导致价格快速反弹。但是这种反弹不是我们需要的,这个速度告诉我们这个反弹属于空头平仓,不是真正的买家资金在里面。因为能够截住一个熊市的买家,必然是主力资金,而主力资金在底部吸筹的方式是被动的,换句话说,他们在底部只是等待卖单,并不主动抬高价 Bid(竞买)。所以这种急速的上涨不是主力资金的行为。
·还有一点我们不相信上涨通道已打开的原因是,大盘已经处于高支撑位置,但是个股创了新低。从相对强弱角度来说,个股明显弱于大盘。这不是个股进入上涨通道的条件。要确认个股启动上涨或者要建仓这只股票,我们必须看到相反的情况。
·这次反弹只有一个正面信息,就是下跌趋势线被突破,再次告诉我们供应消耗殆尽,也确认了市场有了支撑。
急速上涨到E之后,成交量立刻萎缩,价格行为也变得枯。而此时在E的顶部正需要新的需求来推动价格继续上涨。但接下来的明显低量告诉我们买家没有参与,前面的这个急速上涨属于县花一现,他背后的动力只是空头平仓,空仓平完之后也就没有了动力,而现在买家又没有投入,我们就怀疑上涨是否能够继续,关键看再次反弹力度。如果有J0C,是进入上涨的依据,因为J0C 清除了阻力位上所有障碍(供应压力)。
.我们仔细看F是个反弹。但是这次反弹看不到任何资金动力,再次说明没有真正的买家投入。后面的三低确认了我们的判断,并且价格开始回落。对于这个回落,我们期待价格停止在高支撑,这样股票反转进入上涨趋势还有希望。
回落停止于高支撑,这是上涨秩序的初步信号,接下来必须创新高才能形成上涨秩序,并用无供应回落确认(必须高支撑)。
但是这一次反弹中途遇到供应压力而止步。我们看G附近的那两天,量增SOT属于努力没有结果,没有结果的原因是由于供应涌现,大于需求。到此,持续上涨的秩序没有形成。
·到这里为止,我们要回顾一下。进入上涨趋势之前,底部的浮动供应必须被清除。到现在为止,我们依然能看到浮动供应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着急买入的话,市场的背景告诉我们,我们的利润不会高。
·G之后的回落创新低,从次高回落到新低,这是下跌秩序。如果接下来反弹无力就确认了下跌秩序。
·G之后的回落当中,接近支撑的时候出现小型恐慌抛售(SC)。面对有需求的支撑,市场出现了供应被快速消耗的行为,说明买家在张开口袋接盘。
反弹的确没有看到买家愿意追高,这就确认了下跌秩序。此时,供应大于需求。我们期待价格下跌并创新低,以保持下跌秩序。
和我们期待相反,这次回落就像蜻蜓点水,让价格走入死角,这告诉我们供应耗尽,而供应耗尽的背景下,等于说市场没有任何压力,一点点的需求就能让股票开始上涨。所以突破死角的量不一定很大,只要是三高并且量增就足够了。经验告诉我们,死角之后的波动都很大,我们可以在三高突破之后进场。
·到此处为止,我们看到了市场需求的介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看到供应越来越少(H位置),符合底部形成的条件。特别是死角的形成,证明了吸筹阶段进入尾声,如果出现三高突破,会很快进入上涨趋势。
三高突破死角,市场进入上涨阶段。因为供应的严重不足,所以不用很大需求就能突破死角。从现在开始,市场进入需求的主控状态,同时我们看到大盘反弹的时候,个股跟随反弹。我们期待这种秩序持续,也就是说接下来的回落,市场依然没有供应的压力(I),这种无供应的回落确认了上涨秩序,但是我们非常清楚,在这附近面临供应区的压力。面对阻力,我们期
待看到两种吸收现象。第一种是协商式的吸收,表现为小幅的停顿。在停顿当中吸收阻力区产生的供应。第二种是直接J0C式的吸收。
·H之后的上涨,从高价低价的角度,我们看到了持续的三高现象告诉我们买家的人气随着价格上涨在增加,这是市场开始进入强势的特征(SOS)。
·丁是双方大规模交锋。我们既看到了买方的大规模资金投入,也看到了卖方的大规模出货(供应)。那么这种势均力敌的过程当中,到底谁更占上风呢?答案在于接下来的回落当中。
·丁之后的小幅回落,伴随迅速缩小的成交量,告诉我们供应的消耗远远大于需求。这种回落特征(LPS),符合上涨趋势的秩序,所以我们判定吸筹过程已经结束,供应依然不足,价格会继续上涨,后面的J0C证实了我们的判断。
·我们再看与大盘相对强弱对比。J之后回落最低点,与H相比,处于非常明显的高位。也就是说个股保持住了上涨幅度,但是大盘已经回到了双底位置。从这点来看,个股远远强于大盘。
总结。判断一个底部,最重要的观察点在于:
·不论怎样,不再下跌(看出是主力持续收购的结果)。
·在横盘相持的过程当中,要看到供应越来越少。
·有这两点,底部就坐实了,因为没有继续下跌的动力了(供应)。
·底部坐实后,下面的观察点就看什么时候涨了。
·高支撑是第一步,证明底部供应已经耗尽。
·接下来就要注意在涨价中买方人气的持续,这种上涨感觉没有什么压力,因为供应已经耗尽,这是一种市场开始进入上涨的特征(SOS)。也是牛市秩序的开始。
·最后一步,只要我们看到价格在回落的时候,供应依然不足(LPS),就是我们动手的时候了
第二阶段案例(二)
二次测试的成功,说明熊市暂时终止。自动反弹和二次测试形成了一个价格区间。在这个区间内,我们观察供求关系来确定是否主力资金在收购股票,或者是否主力资金在继续派发。这时候我们要耐心等待价格离开区间。下面我们看一张描述高位支撑的图:
市场背景:如图2.7所示,从X到Y,这是明显的熊市。市场由顶部下跌至冰线的过程属于超卖行为(没有任何反抗的下跌)。当超卖行为出现后,股票一般会有反弹。但是反弹出现短K线和低量,说明支撑位没有需求,这样股票将继续创新低。通过观察支撑价位上的流入市场的买单的大小,可以判断支撑的有效性。
Y到乙的反弹:这次反弹的最明显的特点是突破了下降趋势线(图中没有画线)。趋势线的突破确认了Y的底部为初次支撑位,也证实市场供应开始不足。但是这次反弹没有吸引到买方跟随,或者说需求还没上来(因为反弹的成交量持续走低)。这种在底部反弹无力的行为非常危险,因为它可能导致价格击穿底部,继续下跌。
1号K线到2号K线:从连续阴线和递增的成交量来看,Z到K线1下降力度很大。但是从1-2之间的4根K线的收盘可以看出,市场抛售的压力逐渐消失,因为价格都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在一个抛售的背景下,虽然成交量保持平稳,但是连续4个星期的波动,收盘价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告诉我们市场压力减轻。
3号K线:K线3虽然是明显的阴线,但却是一个看涨信号,因为低成交量告诉我们供应在枯竭。特别是随后的一根K线,再次告诉我们供应已经枯竭,因为成交量和波动范围继续大幅减小。前面我们说过,在支撑价位上,如果流入市场的卖单变得稀少,这个支撑价位是有效的。一般在这种背景下,需求会积极进入市场,并尝试把价格抬高。这次从Z开始的回测,停在高于原支撑的位置,说明主力资金的最低价已经开始提高(他们在比这个支撑位低的价钱已经买不到股票,供应耗尽),这是市场即将进入上涨的信号。通过这种分析方法,我们可以从理论上(供求关系)和市场自身行为上判断趋势的反转,并在反转过程结束时买入,接下来的市场行为会对买入(抄底)进行确认。在接下来的反弹中,K线应该是连续的、更高的高点/更高的低点/更高的收盘价(三高),并伴随稳定增长的成交量,这种涨法是真正牛市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