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市中,无论价格跌得多深,首先要把急于抄底的想法放弃。在大众交易者中流行这样的说法,就是跌的越深,越应该抄底。这种基于情绪的判断属于赌博,那么哪些市场行为表明熊市终止了?熊市的终止过程从理论上讲是需求扩大后供应逐渐耗尽的过程。从价量行为上讲,如图2.1所示,要经历4个市场行为。他们分别是:初次支撑、恐慌抛售、自动反弹、二次测试。
触底的最初市场行为是初次支撑,它表明市场需求开始扩大,一部分主力看到股票进入价值区后,开始建仓,他们的行为会对其他主力产生影响。恐慌抛售是指大众交易者因恐惧产生的抛售行为。多数情况下是受市场的悲观情绪和消息影响,抛掉日渐亏损的股票,让自己的痛苦得以解脱。恐慌抛售产生真正持久的牛市市场,没有恐慌抛售产生的反弹不会持续太久。自动反弹是继恐慌抛售之后的一个正常市场行为,我们不必太在意。这里要提醒大家,不要在这里抄底,因为这个反弹经常是空头回补,上涨不会持续太久。
从理论上讲,二次测试是主力资金想知道市场上是否还有清仓行为,或者说市场上的供应是否恢复力量,使熊市继续。如果市场已经没有大型清仓行为,证明熊市终止。从价量关系上看,测试过程应该是大幅减小的K线和成交量并保持高支撑,这种行为使熊市终止的理论根据成立。
如图2.1所示,自动反弹后的走势是小碎步式下跌,伴随成交量递减。这种行为表明熊市终止,因为像恐慌抛售那样的卖盘力度已经不存在,市场接下来会进入震荡区,主力资金会在震荡区暗自吸筹。
初次支撑
在熊市中,价格之所以持续下跌,是因为需求不足。换句话说,就是没人买。此时大众交易者正扛着亏损,心情处于失落当中。他们没有额外的资金,或者没有足够的信心再次投资股市,所以他们没有办法为市场提供需求。而主力资金在等待他们计划中更低的价值区,所以也不会在中途抄底(从而为市场提供需求)。能够阻止熊市行情的是需求增强,真正能够提供这种需求的就是主力资金,能够看出需求增强的信号是成交量明显扩大。
有主力资金提前介入阻止价格下跌并提供了暂时的支撑。如果他们的目的是在反弹中逢高出货,那么这种阻止行为只是一个临时支撑;如果他们的目的是吸筹,他们不会逢高出货,反而会随着价格下跌继续收购。他们这种行为产生了熊市终止的第一个行为:初次支撑。初次支撑是来自主力资金的需求进场,并阻止了价格下跌的势头。虽然是暂时的,但是它有可能把市场带入吸筹阶段。初次支撑在图上有时不容易辨认,有时和恐慌抛售发生在一起。在实际操作中,理想状态不是很多,但是我们需要掌握的不是形态,而是原则。这种原则是本质,形态是表象。
初次支撑的确认是接下来市场出现恐慌抛售,然后是自动反弹和二次测试。如果这四种行为全部清晰地出现在图上,我们判定熊市终止。
初次支撑有很多著名的例子。比如巴菲特的两次交易。第一次是 2008年金融危机那年9月,他斥资50亿美元以123美元/股买入高盛的股票,当年高盛的股票从 220美元/股一路跌下来,他的行为在股票市场中叫作初次支撑。巴菲特进场之后,高盛股票没有立刻起飞,反而继续大跌到50美元/股以下,这属于恐慌抛售,我们后面会详细解释。当时巴菲特进场之后,市场一片哗然,认为巴菲特犯了极大的错误。然而事实证明,巴菲特正是按照市场行为操作的。第二年高盛涨到了 193 美元/股。
最近的一次初次支撑的例子还是巴菲特的,他在2016年1月买入飞利浦66的股票(石油股),此时国际石油市场正处于熊市。他1月买入之后,市场出现了初次支撑,在2月市场进入恐慌抛售阶段后,价格立刻起飞,到2016年3月,他已经有了每股10美元的利润(他拥有将近 7400万股飞利浦66)。
恐慌抛售和自动反弹
初次支撑说明市场上需求不足的状态有了变化。而如果初次支撑之后又出现了恐慌抛售的情况,更说明大量资金入市,需求增加,并开始和供应势均力敌。前面说过这里边的买方是主力资金,卖方是大众交易者(恐情绪下的抛售)。促成恐慌抛售的两个关键因素是媒体(不断制造悲观情绪)和价格速度(长阴),因为大众交易者是K线(价格变化)的奴隶,K线的长短快慢主宰着他们的情绪,他们意识不到这些主宰他们情绪的K线,有的是人为制造的。
公众对以下两种行情会感到恐慌:一是市场出现恐慌抛售现象;二是震仓。因为这两种现象都表现为价格迅速大幅下跌,很多脆弱的大众交易者心理上无法承受这种打击,导致慌乱地抛掉筹码。
无论是恐慌抛售还是超卖行情之后,价格有自动反弹行为。自动反弹是当时的供应被迅速大量消耗的结果,但它不会持续很久。我们不必在意这个反弹,这个时候进场做多非常危险,因为我们还没有看到上涨趋势的秩序。上涨趋势的秩序要经历一段形成过程,目前还不到时候,动手为时过早。
二次测试
二次测试的关键作用是打破熊市的供求秩序,并宣布熊市暂时停止。对二次测试的观察重点是供应是否再次扩大(清仓行为是否继续),如果二次测试过程中价格波动和成交量与恐慌抛售相比都非常小,说明市场上的供应在减弱,是成功的二次测试。如果成交量在测试过程中继续扩大,说明市场上浮动供应还在,那样会导致价格突破支撑,然后熊市恢复。
如果二次测试中成交量依然大,但是低于恐慌抛售的成交量,这种也属于二次测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等待进一步的二次测试,直到确认供应已经耗尽。供应耗尽是吸筹战役中的主线,我们要时时刻刻关注能够证明这条主线的量价关系,因为供应的最终耗尽,证明了吸筹的成功,也预示着市场很快进入上涨状态,所以当量价最终证实了当时市场供应已经耗尽,正是最低风险的入场时机。
第一阶段案例
看下面的图2.2,价格到K线2为止,市场是个持续的熊市。我们怎么知道它什么时候停止?
K线1,从形态上看是 Spring,但在下跌当中的 Spring 是失败的。对于下跌趋势中的 Spring,我们只关注创新低的事实,并延续了熊市秩序从成交量上来看,有需求进入。因为这么大的卖盘没有收在最低,这种行为是初次支撑,有主力资金开始试探市场,但是要有恐慌抛售才能确认这个推断。
·K线2:从大幅度放量急跌现象看是超卖和恐慌抛售。超卖和恐慌抛售,通俗点讲,是由于公众把本身不打算卖的股票也拿出来卖了,这样的抛售行为造成了当时市场供应短缺,也就是股票严重缺货,是这种缺货情况导致了自然反弹。恐慌抛售现象出现之后,我们关注两点。
·第一,这个恐慌抛售到底起了多大作用?如果说他把市场上的大部分供应都消耗掉了,接下来的市场的压力会很小,那么这个恐慌抛售的低点也就形成了支撑,如果再突破下跌供应线,这个支撑就确立了。2-3 的反弹突破了下跌供应线,说明供应已经不足,另外恐慌抛售的低点的支撑确立了。注意这个支撑将影响的是整个市场的背景。
·第二个要关注的是二次测试,它的质量也将影响整个市场背景如果我们期待底部形成并找机会做多,我们对二次测试的要求是没有更多的供应出现,并且停在高支撑。高支撑更代表供应的薄弱,如果市场还有清仓抛售行为,这种压力会导致价格延伸到新低。如果价格只延伸到支撑之上,告诉我们供应压力不足,供应不足是价格上涨的基础。
·K线2的放量超长阴线告诉我们,在大众交易者恐慌抛售的同时,主力资金开始接盘。也可以说,来自主力资金的需求开始吸收来自大众交易老的供应,我们暂时认为市场可能进入牛市。如果你想抄底,分析应该从这里开始,但是还没有到进场的时机,应该耐心等待二次测试给出的信息(确认熊市是否终止)。在熊市中,只要有恐慌抛售现象的出现,就意味着主力需求的进入,但我们不能指望每次恐慌抛售后,市场能够一定转为横盘或者上升趋势。有时恐慌抛售发生后,市场仍然继续下跌一段时间,然后反弹。我们更应该注重它发生的含义,而不是以一个固定的形态去看待它。
K线3:恐慌抛售之后,价格出现自然反弹。这里不能抄底,因为它.不代表熊市结束或者牛市开始。这个反弹也可以当作空头平仓,这样说的目的是告诉我们,这次上涨背后的动力不是买家的主动投入,而是空方的被动离场,所以这种上涨不会持久,这是此时不抄底的原因。
·自然反弹的最后一天是一个小型超买高潮,3的迅速抹平确认了高潮行为。小高潮本身是一种出货现象,也就说明这里供应大于需求不是继续上涨需要的秩序。
接下来的回落,多头希望看到高支撑和低量触底。低量触底表示底部股票稀少,高支撑表示供应不足和需求强劲。这种二次测试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宣告了熊市的暂时结束,给了市场底部形成并反转的机会,至于能否达到目的,还要看行情的发展。
K线4:这是二次测试。成功的二次测试是K线和成交量都必须小,.这样才表示熊市暂时中止。但是K线4不是这种情况,它的成交量非常大,说明测试过程中市面上的股票供应还很多,证明熊市没有终止。
·判断吸筹,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底部必须无量,因为我们希望看到底部的股票逐步稀少。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买家买更高价格的股票借以推高价格,并形成上涨趋势的秩序。
K线5:这是再次测试市场上浮动供应是否耗尽。我们发现这次测试成交量已经开始减少,说明股票供应开始减少,这是熊市接近停止的信号。5 之后的上涨非常枯燥,这个上涨没有吸引到买家资金,买方不愿意事追高。目前在底部的危险区,就是说这个底部一旦破冰,会继续熊市。那么现在底部刚刚有了支撑,但是我们没有看到能够让价格进入上涨阶段的需求。这种情况就非常危险,因为此时的大背景依然是熊市,而促使市场形成上涨趋势的动力在危险区死掉。每次我们分析底部吸筹的时候,遇到这种问题,我们期待的解决方式是震仓,但是一旦震仓失败,不排除市场继续熊市秩序。
·K线6:这是震仓。主力资金这样做的目的是扫清底部的股票供应(那些还在死扛的大众交易者),准备允许市场进入牛市。震仓是第二种能够使大众交易者产生恐慌的行为。产生震仓的原因是二次测试之后反弹无力,这种现象会导致震仓或者熊市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