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底部研究




关于吸筹的大体框架,我们在第一版书中已经用案例做了详细描述。在这一版我们将对底部运作过程做更详细深入的描述。
按照时间框架或者周期来分,底部分为总体趋势的底部和局部波段的底部。其中总体趋势的底部,有更完整的底部形成过程。
这种趋势底部的支撑,是在吸筹过程中自己形成的。而局部波段的底部,都有其前面所形成的支撑做参考
(局部的底部,我们的分析重点是支撑的内涵和博弈)。所以这两种底部的判断方式有所不同。当然部分局部波段底部,
如果把时间框架缩小,也能看出完整的吸筹结构。

第一节趋势怎么就到底了?

很显然,底部形成之前是下降趋势。在下降趋势中,供应一直很充足,而需求不足。供应充足的表现就是,无论价格多么低,大家都能买到股票。需求不足的体现是,没有一个有跟随的持续反弹。有两种力量能够造成价格反弹,一个是公众抄底,一个是空头平仓。空头平仓只是部分短线做空的平仓行为,他们的货出完了,反弹也就终止了,所以这种反弹只是昙花一现,不会持久。公众抄底的,只是一部分非专业交易者的一种着急行为,认为捡到了便宜。但是这些大众交易者一点点的需求,无法改变整体的熊市背景。趋势就是在这样的供求关系博弈当中,往下滑落。
在整个下降趋势中,大部分大众交易者是在痛苦和折中扛过来的。他们在顶部因为受主力的蛊惑,满仓被套。因为抱有幻想和舍不得止损离场,他们一直扛着,同时期待着有一天能够回本。关于恐慌抛售,我们在上一章详细描述过,这些扛着亏损的大众交易者,总有一天扛不住。促使他们扛不住的催化剂是人为的利空消息和急速下跌的K线形态。最后造成了市场总体的一种抛售现象。这种抛售现象迅速地掏空了市场的供应,大幅度削弱了推动市场进一步下跌的动力。失去下跌动力的体现就在自然反弹后的二次测试当中,完全处于很难买到股票的状态。正是上述这个过程,造成了下跌趋势暂时停止。这是底部形成的初步原因,我们整个的底部研究和判断过程就从这一刻开始。
底部的形成过程中,从参与者的角度分析,一边是绝望的大众交易者,一边是稳坐钓鱼台的主力。有的公众全部离场,痛苦得以解脱,但是受到情绪或者资金短缺的影响,短期不会再回到市场,他们不会为市场提供需求。还有一部分大众交易者还在扛着,他们期待此刻就是市场的底,然后进入上涨趋势。那么作为收购方的主力这个阶段在做什么?
·他们首先设置了收购价格的上限,然后从底部开始扫货。这个就是我们为什么在底部可以看到区间交易行情。
他们在底部等着股票卖单,有多少吃多少,这样从盘面上我们看到一直有一个支撑。这个阶段主力的行为是一种被动等卖单的行为,他们不主动向上竞价(BID)。除非他们在底部实在等不到股票买了,偶尔向上竞价买价格高一点的股票。但是这种竞价行为会引起市场的跟风,不过主力不会让这种上涨状态持续,他们会在他们设定的价格上限迅速卖掉部分股票进行拦截,然后让行情进入一种枯燥的状态,这样让跟风买入的大众交易者感到彷徨和失望,最后抛掉跟风买来的股票,很显然,这些股票又落入了主力的口袋。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价格急速上涨,然后又立刻失去上涨动力。
主力的目的是尽量清除底部吸筹价格范围内的股票,也就是清除市场的浮动供应(这些浮动供应如果不清除,会对以后的上涨造成压力),然后才让价格进入上涨趋势。于是他们使用了震仓的手法,逼迫还在死扛的大众交易者卖出股票。这种震仓行为,同恐慌抛售一样,大量消耗了市场上的供应。底部价格的股票被扫光之后,主力会逐渐提高他们的收购价,这个是吸筹快要结束的主要信号。我们做底部反转的时候,必须看到这种情况出现,才能动手做单。因为这种高支撑行为是市场上供应耗尽的迹象。
很多第一版的读者和学员,说看书时感觉自己可以对市场行为看得很清楚了,但是一到真正的实时行情当中就犯迷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事先不知道自己应该观察什么,而是被K线的形态牵着鼻子走。
比如说,我们知道吸筹过程就是一个供应逐渐消失的过程,而吸筹的终点是供应彻底耗尽。那么这种供应逐渐耗尽的现象就是我们在图上需要看到的,当我们看到价格每次回到底部的时候,都是非常低的成交量,这就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供应正在耗尽的现象。带着一种目的去看图,就不会感到犯迷糊。
我们都知道主力为了买到股票,会使用手段逼迫大众交易者割肉。其中一个方法就是疲劳战术。带着这种思想去看图,当看到价格从区间顶部非常枯燥地向区间底部滑落的时候(枯燥的表现就是低量短柱),我们就看到了主力正在实施这一手段,从而证明了市场正在进行吸筹以及供应正在减少。
吸筹快结束的时候,主力在不断地提高收购成本。带着这种思想去看图,当我们看到价格回落的时候,在空中(没到支撑之前)就出现了停止行为,或者出现了支撑的动作,就确认了我们希望看到的吸筹结束的现象。